1
詩事一論格調,二論境界,三論意趣。高格調者真而非假,大境界者善而非惡,多意趣者美而非醜。對人類共同命咧?P注和終極命咧?P懷是為大善。
2
或曰:格調者,正而已;境界者,愛而已;意趣者,奇且妙而已。故此之格调或非彼之格调,此之境界亦或非彼之境界,唯意趣者古今一也。
3
精者性也,神者靈也,氣者萬物之所由生。一以貫通,然後有所謂性靈。性者食與色也,靈者意與趣也,食色意趣兼得,然後有所謂境界。
4
詩言志,詞言情。言志者可直抒胸臆,言情者常寓情於景。神韻,不可思議之美感。源於格調、境界、意趣之完美结合,正所谓天作之合,神來之筆,妙筆生花,非努力可以得之。
5
寫境者憑親歷紀實,造境者憑想像營虛。或曰前者為現實,後者為浪漫。作者或許偏頗,亦可兩兼。然紀實者非記事,切忌流水;造夢者亦非造假,切忌無稽;此可謂大作者與小作者之分界。
6
有我者人也。無我者神也。有我之境,我在其中;無我之境,我在其外。然大作者常能在有我與無我之間落筆,所謂物我兩忘也。
7
或有動靜之說,然大美者常在動靜之間。老耽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然齊璜云“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吾從後者。
8
小情小景者自得優美,大情大景者自得壯美,與有我無我無關。
9
李太白造境,杜子美寫境;李清照婉約,蘇子瞻豪放:均不失為大作者。能將此兩者集於一身者,古來無幾。
10
格調關乎品質,境界關乎情懷。品質有高低上下之分,高上者當如天馬行空,低下者常陷於離愁別恨。情懷有遠近大小之別,遠大者自然宏壯神奇,近小者常累於柴米油鹽。然低下與近小者亦應不無奇意妙趣。奇意妙趣者,詩味也,詩之所以為詩者也。
11
詩無格調,詞無境界,即便得意趣之奇妙,亦為小作者。獨品質高上、情懷遠大且奇意盎然、妙趣橫生者方爲大作者。
12
客觀之作者重於事,主觀之作者重乎情,與閱世之多少無關。如以小說喻之,《水滸傳》為前者,《紅樓夢》為後者,然後者高於前者遠矣。如以李、杜觀之,前者之閱世又何少之於後者?
13
所謂以血書者,仍不過寫真性情者也。寫愁則愁絕,寫恨則恨徹,非大情懷者不能為。後主之詞,婉約之至,然收之有餘,放之不足,較之蘇、辛仍有大距離。
14
將大境界藏於小境界中,亦或有意為之。大境界中夾雜著小境界,亦詩之奇意妙趣所從來。
15
屈原所達到之境界,至李、杜乃得之;李、杜所達到之境界,至蘇、辛乃得之;蘇、辛所達到之境界,至魯、毛乃得之。所謂得之者,亦為超越。
16
若言昭明太子語陶淵明詩與王無功語薛收賦之境界東坡、白石只得之一二,人間又何必有所謂詞話?豈非厚古薄今者與?詩之好與不好,不可以古今論,如不可以唐宋論。
17
僅有其貌者,顧此而失彼。複有其神者,言在此而意在彼。故前者言未盡而意已窮,後者言有盡而意無窮。詩兩重意以上為佳。
18
不譬喻,不借代,不擬人,不旁徵博引,自然無“隔”;然平鋪直敘,直抒胸臆,也易流於平淡。
19
意境者,詩意之境也。此境或深或湥瑴者往往只有一重意,深者可有兩重意以上,故可以令人回味無窮。
20
文事者,有可學者與不可學者。可學者皮相,不可學者魂魄——魂魄者,如鬼似神者也。品質與氣勢為第一境界,情懷與韻致為第二境界,如鬼似神為最高境界。然能達如此最高之境界者即便五千年也未必可得之一二也。
21
粗獷者,豪放也。滑稽者,詼諧也。“曠”者曠達也,“豪”者豪邁也。“胸懷”即情懷,有大情懷然後有大境界,可以包容宇宙乾坤,無邊無際,無微不至,然後可稱之為神奇。
22
東坡、稼軒之詞如神人之魂魄,所謂“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美成、白石之詞如神人之皮肉,所謂“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然後有神人焉,所謂“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就東坡、稼軒而論,前者稍顯豐腴,後者更勝骨力,高低之判則因讀者之所好。
23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一進一退之間,高下已分。
24
太白邀月,東坡問月,稼軒送月,實終不知月為何物也。此也今人所以能超越古人者也。
25
子曰:“少而不知孫弟,壯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佟!庇写笸嫡咄禈艙Q柱,小偷者偷雞摸狗;有順手牽羊、偶爾為之者;有習以為常、苟且成性者;所謂蕩而無收、貪得無厭,則爛矣。
26
奇意易有,妙趣難得。既然“鄉願”,何足道哉?或以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乎?
27
人生有限,藝無止境。隨便玩玩兒,尚且不易,何況要有感於他人,留名於後世乎?
28
詩敝而有詞,詞敝而有曲,曲敝而有自由體新詩,至此可謂眾體皆備也。既可舊瓶裝新酒,還要化腐朽為神奇,不過多翻幾個跟頭而已。
29
凡因人、因物、因事而作者可有題;凡因情、因感、因思而作者可無題:故不可一概而論。
30
所謂“大家詩詞脫口而出”,即太白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即若脫口而出者也。能若脫口而出,即能無隔而順暢,仿佛自然天成,不才者效之,或流於直白。
31
“美刺”者趨炎、“投贈”者附勢、“隸事”者情虛、“粉飾”者意假。失其真性,如何自然?
32
詩者如風箏,所系者人與事也。糾纏於人與事者,不得其飛又何逞其情志也;脫離於人與事者,惟得其放卻失其所旨也。 33 詩所忌者,酸腐也。酸者,犬儒氣;腐者,學究氣也。犬儒者,不在其位而制湔??剡m得其反而孤芳自賞。學究者,不得其實而務其虛,必孤陋寡聞而敝帚自珍。或有格調與境界,然奇意與妙趣都無,何得而為詩乎? 34 步古人韻以作,旨在超越古人。所謂帶著鐐銬跳舞,更待將自己五花大綁以狂舞。不能超越古人,詩還是不作的好。步今人之韻以作,亦大致不離此意。有以詩為玩物者,餘不與也。 35
政治家以天下事為己事,詩人以己事為天下事。
36
大作者須眾體皆精,小作者只好獨善一體,尤善其小者。
37
對宇宙人生,入乎內方知自我之渺小,出乎外方知自我之偉大。知自我之渺小方能有格調,知自我之偉大方能有境界。入之深者忘我,或難自拔。出之遠者忘人,或難歸返。然大作者無此難也。
38
能入不能出,能出不能入,终为小作者。或入而不能深恐深而不能自拔,或出而不能遠恐遠而不能自返,亦终为小作者。大作者先要有我,做宇宙之主,故可以驅使萬物,豈止風月;然後才可以無我,故可以與天地合一,豈止花鳥?
39
詩可以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詩可以自为旋律,與政治無關。詩可以是負能量,甚至是要人死的;但沒有死,哪有生?
40
所謂唐人絕句妙境者,即無我之境也。無我者,自無“隔”也。
41
大作者無所不能,然有所不為也;小作者執此一端,為有太多不能也。
42
“李白斗酒詩百篇”,子美之戲言也。其間之辛苦,為當事者自知。雖然,也未必“兩句三年得”。“兩句三年得”者,作者之自嘲也。詩之優劣,又豈在其多少和快慢? 詩之與酒,既有關也無關。詩人之好飲,只為其愁多也。
43
所謂超越古人者,首先是格調之超越,以唯我獨尊超越吾皇萬歲;其次是境界之超越,以大愛無疆超越一己之私;再次是意趣之超越,以奇意妙趣得詩之魂魄而非詩之皮毛爾。
44
掉書袋,詩之病也。須知詩有別趣,與學問無關。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當為用典之最高境界。
45
詩者,乃詩人表達自我之方式,故以雜感體為其最高境界,切莫使之淪為羔雁之具。又有所謂以詩為玩具者,皆有傷於詩之神性也。
46
曾覿,宋史列《佞幸傳》。不因人廢言者,人耳,非天也。因此余有“詩留下,詩人走開!”之說。
47
舊詩難學而易工,畢竟有跡可循;新詩易學而難工,幾近無路可走。
48
幸福之人都是相似的,不幸之人各有各的不幸。詩乃苦悶的象徵,故歡愉之詞難工,愁怨之詞易好。
49
詩人過於敏感,只好孤獨寂寞。自殺或乃詩人之宿命,然自殺也是他殺。行兇者人乎?亦或詩乎?亦或天乎?
50
自然本無情,人附之矣,所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沒有人,哪得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