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0|回复: 48

[转载] 对联第十讲 成联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轮值首席

邺下来仪轮值首版

积分
39037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3-11-15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成联的概念

成联是什么?成联就是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

许多人第一次接触成联这个概念时,误以为它是楹联艺术中与出句、应对并列的一个分类,其实并非如此,成联的定义,就是楹联的本身定义。之所以有“成联”这个提法,是为了强调其所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区别于单纯的出句和应对等单边创作。

楹联创作的初始意义在于成联创作。人之初,性本善;联之初,性本"成"。楹联创作的本质意义在于成联创作。

毫无疑问,出对句形式是在成联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变通,其落脚点无非还是通过"单凤求凰"来得到一副完整的成联。可以想象,一副楹联由一个人出上句,另一个人对下句,徒增了许多趣味性和竞技性。事实上,自古以来,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对句无不以现场斗智为背景,大都带着浓厚的游戏色彩.如"小猴子也能对句;老畜牲怎敢出题"等等。后来,由于对句可以训练遣词造句和对仗,能够为成联和律诗创作夯实基础,所以便被请入了古近代中国的私塾和学堂,成为那里的基础必修课。楹联教学始自对句,也正是处于这个原因.

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这个结论也许令许多长期活跃在出对句领域而尚未染指成联的朋友感到一丝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

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这个结论也许令许多长期活跃在出对句领域而尚未染指成联的朋友感到一丝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

二、成联的特性

如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一样,作为一副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成联符合所有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共同特性:

1、独立而鲜明的主题;

2、符合逻辑和语法的语言表述;

3、特定的空间或时间背景;

4、浑然一体的语言风格。

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体现“对称艺术”的文体,成联更多了三大个性:

1、上下比节奏点平仄互补;

2、上下比整体结构对称;

3、上下比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具体地讲就是我们前面说学习和讨论过的对联的基本要素。

以上七点相互融合,组成了成联的特性,也构成了对成联作品最基本的“认

证标准”和审美要求。

例如:

挽父        杨彦芳

意欲寻亲,可恨阴司无子路;

情难睹面,无非梦里忆颜回。

1、主题鲜明:对父亲的悼挽;2、语法合理,逻辑清晰;3、时间背景特定:父亲刚刚去世;4、语言风格:悲切痛楚;5、平仄互补:上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6、整体大结构对称;7、修辞点对称:子路与颜回皆一语双关,暗隐人名。

成联的特性对“对句”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对句的意义在于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那么,如果将“意欲寻亲,可恨阴司无子路”作为一个上联出句提出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使上下联成为一副具有统一主题的完整的楹联作品呢?

这就自然形成了对“对句”的基本要求:

1、符合逻辑和语法,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语言表述符合逻辑和语法。

2、符合声律规则,以使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平仄互补。

3、符合对仗要求,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上下比结构对称。

4、讲求立意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主题。(在主题未定的情况下,对句在不同的角度与出句进行立意关联,便将与出句构成不同的主题)

5、讲求取景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

6、讲求风格关联,以使整副楹联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和情调

7、讲求联眼切合,以使整副楹联作品的修辞手法相似且修辞点对称。

对于上面这些关键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正是它们,牵引着我们一步步走过了学习对句的迢递之路。

三、从对句到成联

之前还有许多学员抱怨,为什么一直训练对句,迟迟不教授成联?现在可以明确地回答你,从你踏入联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教你成联了。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成联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首先需要作的,是帮你把对句的思维方式转变到成联的思维方式上来。

楹联是“一个面中的两条线”。前面说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必须有一个独立而鲜明的主题。也许有人会质疑:许多著名的楹联作品都并没有标题或横批。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标题与主题是两个概念,楹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些楹联冠之以“无题”,只是因为其主题不便用一句标题式的语句来总结而已,但主题仍然存于灵魂之中。

如果把主题所限定的立意范围看作一个无形的面,那么上下联的立意内涵正象是这个面中的两条线。

之所以称之为面,是因为这个面是有一定边界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展的“平面”;之所以称之为“线”,是因为这两条线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应该算是“线段”不是“直线”。对句相当于“已知一条线,在同一面内求另一条线。”出句,就是已知的这条“线”。与几何原则完全一致:对于一条线来说,它所在的面并不是唯一的,它可以跟不同的另一条线构成不同的平面。正如一个出句,它也可以跟不同的对句构成不同的主题。因此,若想在同一个面内求另一条线,首先要确定一个面。有了这个面,你再在这个面中划出另外一条线来,二者之间自然就作到了“立意关联”。但这条新的线不能与原来的线重合,否则便是“合掌”;交叉也不行,那是“局部合掌”。

事实上,并不是任意两条线都能处于一个面之中。假如你随手划出一条线,有可能跟第一条线无法同处于一个面之内,这时,就出现了“意隔”。成联相当于“已知一个面,在这个面内画两条线”。成联的主题,就是一个确定的“面”。我们要在面中画出这样两条线:这两条线必须完全处于这个面之内,不能出了边框,否则便是“脱离主题”。这两条线不能重合,也不能交叉,否则便是“合掌”。这两条线可以是平行线,比如“正对”或“反对”的上下联;也可以是一条直线上截断的两条线段,比如“流水对”的上下联。

注:上面所作的“面”与“线”的比喻,仅仅是针对楹联的立意布局而言,跟声律、对仗、取景等其它要素无关,大家切勿无限发挥,以至迷乱。

四、关于成联的扣题

有人问:成联必须扣题吗?当然。——岂止是成联,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扣题。这就涉及到对联的题目这个问题了。其实,现今流传于世的许多楹联名作,在创作之初都是没有标题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标题”,其实是后人在收录成册时为了有个“标记”而机械地加上去的。目光锐利、思维缜密者一看便知,这些“标题”并非“原配”。

对大量的古、近代楹联现有标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收录者们对这些前人的“无题联”命名时大多约定俗成地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作品被收录前题写在××地方,就将之命名为“题××”,或“××联”、“××对”……显然,命名者们并未考虑这个标题是否能彰显作品的主题。

按照这样的命名方式,假若这副作品在收录前题写在某个名胜古迹或知名的公共场所内,比如黄鹤楼、藏书阁等等,那么这副楹联的标题便能“有幸”彰显出主题来———“题黄鹤楼”、“藏书阁联”,都是标准意义上的标题。

但若这副作品收录前题写在某个没有名气的私人场所内,那就惨了,它们被收录者们草率地命名为“门对”、“楼对”、“书斋联”等等。如下面这联,作者便是一位无从考查姓名的老兄,其宅门更是无从命名。

门对

梅占花魁,爱旎旖春光,若作和羹劳想象;

巷名筷子,念苍茫时局,待谁借箸共筹商。

这是被收入《清末民国讽喻联集》的一副名联。

还有更为荒唐的“标题现象”:一副赠人之联,假若受赠者是名人,那还好说,比如“赠况周颐联”;假若受赠者是一位不知名的人,该联便会被直接命名为“赠人联”。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这样的命名,与其说是一个“标题”,毋宁说是一个记号。

我们所说的“扣题”,当然不是针对这种记号式的“伪标题”,而是针对那种能够反映主题的、标准意义上的标题。

上面这段言论,在解释了“为什么部分名联不扣题”的原因之外,也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认识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那些动辄拿个别“名联”的特殊性来否认楹联普遍规则的朋友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扣题扣什么?成联可以没有标题,但必须有主题。也许又有人会问:既然成联可以没有标题,而且古人的许多联也都没有标题,那么我们平常写联时是不是也可以不要标题呢?没有标题了,又如何扣题呢?

凡事都要看具体情况。一切文学作品的规则,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其“实用性”来决定的。

假如你受约为某个景点写了一副联并确定会被挂在景点上,那么,这个标题你不拟也罢。因为只要挂在这个特定的景点上,那么这个特定的景点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标题,字写的标题徒显多余。———这也是古人挂在景点上的联为什么没有“原标题”的原因。但是,你的楹联内容还是要扣住这个“无形的标题”。试想,若是用于“克里姆林宫”的联,内容全扣在了“白宫”上,人家还要吗?

假如这副联要发表在报刊上或是论坛里,这就必须有个标题了。否则读者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

又假如,你的成联本身就是两条如标题般主题鲜明、且浓缩到无法再进一步概括、提炼的语句,那么又何须画蛇添足地再加一个标题呢?这时候,你不妨理直气壮地冠之以“无题”。无题了,扣什么呢?扣你心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为自发性写联,你的“无题联”扣题不扣题只有你自己心里知道;但是,如果作为一项作业,自然会为你限定一个主题(即平常所说的“题意”),或是提供一个背景材料,以检验你的扣题能力。

可见,扣题表面上是扣“标题”,实质上是扣“主题”。有标题的,通过扣标题来扣主题,无标题的直接扣主题。总之,无论如何都“扣定了”。

如果笼统地来划分,扣题方式有三种:明扣、暗扣与嵌扣。

1、明扣

内容中直接出现主题内容的关键词;或出现此关键词的“同意替代词”,以明确锁定主题。

名联举例:

书房联(刘树屏)

渐不为人识,

时还读我书。

分析:既为书房联,读书当然是首选主题,联中直言读书,为标准明扣。

释迦诞辰纪念(王式通)

愿人间铁血长销,冤亲平等;

祝我佛金身不坏,信仰自由。

分析:既为书房联,读书当然是首选主题,联中直言读书,为标准明扣。

释迦诞辰纪念(王式通)

愿人间铁血长销,冤亲平等;

祝我佛金身不坏,信仰自由。

分析:虽未直言“释迦”,但“我佛”在这里是释迦牟尼的同意替代词,等于明扣;另外,“祝×××金身不坏”是标准的祝寿语,扣住“诞辰纪念”。

东坡赤壁(郭朝祚)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分析:东坡赤壁即是黄州“文赤壁”,与真正的古战场“武赤壁”有别。联语中黄州、赤壁两个关键词明扣联题。

2、暗扣

内容中不直接出现主题内容的关键词,也不出现其“同意替代词”,而是通过“特征”来锁定主题,以确保对主题的针对性。

名联举例:门对

梅占花魁,爱旎旖春光,若作和羹劳想象;

巷名筷子,念苍茫时局,待谁借箸共筹商。

抛开后人命名的不合理因素来看,这副“门对”准确地来说是特指作者自家宅院的门对。“巷名筷子”,指明了作者家住南京筷子巷;梅占花魁,说明院中种满了梅花,这两个主要特征将作品锁定在一个特定的宅院里。

关圣殿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赴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

分析:抛开后人命名的不合理因素可以看出,此联的主题本应是“关圣”,因题于关圣殿中而被后人冠以此标题。联中虽无关羽、云长、武圣等任何表明“关圣”身份的字样,但两个典故牢牢扣定了“关圣”。

题东湖联(陶濬宣)

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头。

分析:东湖在浙江绍兴(即联中所说的“山阴”);西湖在浙江杭州。身处绍

兴,眼前的景色却又如同西湖,那么这个景物不是东湖还能是什么呢?如同射虎之谜面与谜底,紧紧相扣。另注:此联虽有“湖”字犯了题字,但仍然属于暗扣,因为这个湖并未用来指题中的东湖,而是行文所需碰巧重复。

3、嵌扣

将主题内容中的关键词拆散后分嵌于联中,成所谓的嵌字联。与明扣的区别在于:明扣的关键词在联语中保持着与主题内容中完全一致的概念;而嵌字则类似于文字游戏,拆散后的字各具别意,与主题关联词的整体没有概念上的关系。

名联举例:

曲园联(王闿运)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分析:将主题内容中的“曲、园”二字拆散后分嵌于联中,这里的“曲”与“园”,并不诠释原题中“曲园”的名称,而是各具别意。为标准“嵌扣”。

景风阁(赵藩)

景行惟贤,当立最高处;

风励薄俗,所争没世名。

分析:同上

赠荀慧生

慧业须寻文字外;

生涯聊寄管弦中。

分析:同上。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分析:同上

秋社(徐自华)

秋菊有佳色,

社会惜此人。

分析:同上

包孝肃公祠(左辅)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分析:祠字为明扣,肃字为嵌扣,类似情况整体上归类为嵌扣。

五、成联的技法

所谓技法,原本飘渺,自古哪有只学学诗法而能成为诗家者,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在此。故言技法,不过表面招式,非内功,终不免花拳绣腿,非但不能吸引读者,反被人所笑,大家须紧记此点。

我们这里所讲的技法,是前人于“夹缝中用衬笔自工”、“出幅轻轻映带”等总结,就是针对作联技法而言的。下面我们就前人给我们的总结,来探讨一下成联的写作技法。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

分析:祠字为明扣,肃字为嵌扣,类似情况整体上归类为嵌扣。

五、成联的技法

所谓技法,原本飘渺,自古哪有只学学诗法而能成为诗家者,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在此。故言技法,不过表面招式,非内功,终不免花拳绣腿,非但不能吸引读者,反被人所笑,大家须紧记此点。

我们这里所讲的技法,是前人于“夹缝中用衬笔自工”、“出幅轻轻映带”等总结,就是针对作联技法而言的。下面我们就前人给我们的总结,来探讨一下成联的写作技法。

1、压顶之法

即开门见山,此法的目的,在于先发制人,让人欲罢不能,就像好莱坞电影,以极宏大的场面、极其炫目的特技开场,来夺人眼球、让你目不转睛。作联时若能以精彩语开篇,亦能起到令人过目难忘之效果,例: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 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 来迟了青莲。

这是陈兆庆题武昌黄鹤楼的一副联。开头便以极矫健之笔势烘云托月般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形与楼的雄伟气势,直如泰山压顶,力道千钧。只此一句,便极容易让人将黄鹤楼与此七字(《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联系起来。无须拐弯抹角而能掷地有声,此乃压顶之法。

外地人到武汉,必看的景点自然少不了黄鹤楼。当人们看到楼上那雄浑端庄的“黄鹤楼”三个硕大的“舒体”镏金大字字匾,一股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早在清同治8年(1869)黄鹤楼重修时,号为“湖北第一,全国第七”的荆楚著名书法家陈兆庆,最早为黄鹤楼手书了匾额“黄鹤楼”三字,在楼顶高悬。当时观者莫不惊呼:“真乃王右军(羲之)再世!

2、递进之法

递进,指表意于原基础上更进一层,这种关联法可以使得气氛更加浓烈,更能突出表达效果,联文中往往会用到诸如“非但”、“况且”,“更”等关联词语。撰写成联时,若能适当运用,则可使欢娱之词益增乐趣,愁苦之词更添悲伤,现举曾国藩挽乳母联为例: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一餐尚且应记得她的恩情,更何况(她)曾经保护过、怀抱过、抚养过我!

这一联先以千金报德之典故生发,当日只不过得漂母一顿饱饭,日后韩信竟以千金相报,感激之情可见一斑,而思及眼前,乳母待自己如同亲身骨肉,岂有不感激涕零之理?显然意思已更进一层,伤感之情亦溢于言表。

3、设问之法

成联撰写过程中,疑问句式运用极多,或开篇设问,以制造悬念,为后面行文造势;或者前面铺陈事实,至末尾发问,以表达愤慨、悲伤、怅惘等情绪……此一撰联技法虽易于操作,然还需所问有所来由,不可空无依傍,否则便教人一头雾水。

现举例,以说明疑问之于成联情感与气氛表达之效果。

孟心史挽徐宝山之联云: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令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民国时期,进步人士遭暗杀之事不绝,徐宝山即其中之一罹难者。此联下比其前假设“中国之难果纾”,稍觉宽慰,而结末“试看今日何如?”一问,顿觉仁者已逝,而国事依旧艰难,所谓“纾国难”( 纾:缓和,解除。共同解除国家的危难)之日依旧遥不可期,不禁悲从中来,吴恭亨评曰“'试看今日何如’这句,我读之肠为寸寸裂”,其感染力可见一斑矣。

4、抑扬之法

抑扬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此法与兵法以退为进之理类同,譬若两人搏斗,有假意逃脱者,另一人穷追不舍,至于绝境,前人忽一记回马枪,刹那间反败为胜矣。喻以撰写成联,则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如何安排这一场搏斗,便是要中之要。

题戏台联: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仍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前面言及人情世事,或耀武扬威或装模作样,皆十分不堪,至末句“惟吾踏实脚跟看”便觉天差地别,原来是在演戏啊,看看一个个都装模作样的,唯有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脚踏实地,顿觉身价倍增,此联即欲扬先抑之法。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继续。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轮值首席

邺下来仪轮值首版

积分
39037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轮值首席

邺下来仪轮值首版

积分
39037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编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轮值首席

邺下来仪轮值首版

积分
39037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教一下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轮值首席

邺下来仪轮值首版

积分
39037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上课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成联的概念

成联是什么?成联就是指一副完整的楹联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第一次接触成联这个概念时,误以为它是楹联艺术中与出句、应对并列的一个分类,其实并非如此,成联的定义,就是楹联的本身定义。之所以有“成联”这个提法,是为了强调其所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区别于单纯的出句和应对等单边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创作的初始意义在于成联创作。人之初,性本善;联之初,性本"成"。楹联创作的本质意义在于成联创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出对句形式是在成联基础上的一种形式变通,其落脚点无非还是通过"单凤求凰"来得到一副完整的成联。可以想象,一副楹联由一个人出上句,另一个人对下句,徒增了许多趣味性和竞技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自古以来,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对句无不以现场斗智为背景,大都带着浓厚的游戏色彩.如"小猴子也能对句;老畜牲怎敢出题"等等。后来,由于对句可以训练遣词造句和对仗,能够为成联和律诗创作夯实基础,所以便被请入了古近代中国的私塾和学堂,成为那里的基础必修课。楹联教学始自对句,也正是处于这个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结论也许令许多长期活跃在出对句领域而尚未染指成联的朋友感到一丝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作为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形式和内涵。出句和对句(如果应对的各方面都很成功的话)尽管合起来也许能作为一件完整的楹联作品,但对于出句者和对句者个人来说,他们毕竟都只创作了一半,他们每个人在创作中进行的思维都是不完整的,不独立的。尤其是对句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向,而只能"因地制宜"地顺势"跟庄",这样的思维过程,虽然也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但毕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顶多称之为"楹联单边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这个结论也许令许多长期活跃在出对句领域而尚未染指成联的朋友感到一丝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6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超版

超版|邺下来仪首席

积分
158721

敬业首席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23-11-1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出对句始终带着"斗智游戏"和"基础训练"的色彩;而成联,则从始至终都是以"文学作品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成联创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创作"。这个结论也许令许多长期活跃在出对句领域而尚未染指成联的朋友感到一丝沮丧,但事实的确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4-11-29 05:16 , Processed in 0.0736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