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礼平 于 2020-3-27 10:38 编辑
谈诗说“澜” 薄慕周 这里的“澜”字指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袁枚说“文似看山喜不平。”诗词亦然。近体诗绝句二十几个字,律诗五十多个字,词长调也不过一百余字。平铺直叙不行,要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才能夺人心魄,撼动心灵。 例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该诗中写一位天真的、不知愁的少妇,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盛妆后登上自家的阁楼。向远眺望,欣赏春光,的一刹那间,触景生情,心情舒畅,引起感情的波澜和心理变化。这前二句笔调轻快,写得平缓实为蓄势。第三句顿作转折,“忽见”二字转的极为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将少妇看到陌上杨柳色急转突变的微妙心里描述的真切而自然。“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悔”字,把少妇的浓愁抒发的淋漓尽致,细腻真切,点出主题。波澜横生,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在这首诗里,作者写汉文帝在未央宫宣室祭祀后一召贾谊之诚、二问鬼神之妄入诗;汉文帝祭祀之余宣召大臣,有武王席不暇暖之圣、陈蕃高榻荐徐之贤,此一波澜也;汉文帝求贤若渴,将汉国之士贾谊召回朝廷,此第二波也;汉武帝不辞半夜清词荐鬼之劳、不贪宫闱温梦之欢,频频屈驾移臀,问天下计,慰臣劳苦功高,君臣际会何等感人,此第三波澜也;君王有意问鬼神,忠臣无隙言苍生,此第四波澜也。纵观全诗,波诡云谪,莫名其哀,荒唐透顶。自任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贾谊,伤心欲绝么?诗未说,言已尽而意未尽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尺水兴波,波澜起伏是该诗的最大特点。 在律诗中,波澜起伏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庐州月,闺中独自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这首诗里,首联是写遥想,有感情的波动,但不是很强烈,有些平缓的味道。此为第一波澜。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联一出,感情开始强烈起来,此乃第二波澜。颈联“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是写想象中的情境,但是深情有加。此乃第三波澜也。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仍然是写想象中的情景,但“双照泪痕干”的场面,把思念的感情推上极致,推上最高潮。在这首诗里,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作者把感情变化的特点平缓、高潮、平缓、更高潮彰显的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这首诗里,首联抒发登临之感:凤凰已去,往日的美好不复存在,唯有江水依旧东流,作者在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这是第一波澜。颔联进一步生发,吴国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晋代的风流人物已经作古。在这里,作者凭吊哀思之情推上了高潮。颈联作者宕开一笔,把目光转向眼前的大好河山。三峰并列,耸立在云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青天之外;秦淮河被白鹭洲截住,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该联气象壮丽,境界开阔,感情趋于平缓。看似情感波澜落潮,实际是在为尾联蓄势。尾联再次转为抒情,以浮云蔽日暗示君王亲小人远贤臣,自己报国无门原因。末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诗题“登”字,表明李白登凤凰台并非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为了眺望长安。如今“长安不见”如何不使人愁。这里是触景生情,将爱国之忱,伤时忧国感慨,志向难平,壮志难酬的愁,意寓言外,绕有余味。把自己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把情感的波澜推到了最高峰。 简朴中见深意,寻常中生波澜。心底波澜笔下出,诗有波澜自不凡。您的笔下有波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