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2-11-23 10:08 编辑
1.意有所指 一鸥《长河》诗云: 长河起天末,万里去悠悠。 纵有千回转,何曾水倒流。 此长河无疑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悠悠万里,千回百转,但东去入海的大势不会变,更不可能掉头回流。想起李白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妨说作者是将名句化作一说理诗,说说历史发展之常理、大道理。当然,作者定不是闲来无事,做做科普,此时说此道理自是言外有意,意有所指。指什么,作者没有说,读者也不必说。你我会心,可矣。
2.两下硬语 郑力《寂夜》诗云: 北地飞霜里,无教万类争。 云沉天更晦,不许望星明。 言为天宇,意在人世,喻体文字,有感而发。“无教”“不许”,两处同义硬语,可见愤慨难抑。
3.不平则鸣 半隐庐《秋意·蝉》诗云: 一身长置顶,万口致无言。 不与高秋尽,偏随败叶翻。 侵晨犹寂寂,臻晚直喧喧。 何日寒霜起,送君归土垣。 壬寅夏,有记者作诗,令噪蝉闭嘴,被责令检讨。半隐庐先生不引以为戒,偏以诗讽蝉,大有路见不平,以诗相助意。其诗之妙亦在可意会不可言说也。
4.清零三首 其一,山浪峰涛《禁中》诗云: 禁中愁坐夜厌厌,大疫未除望缺蟾。 试问千竿窗外竹,何时尽取作棉签。 其二,江南雨《秋日感题》诗云: 捅破喉咙疫未消,新冠真会躲猫猫。 秋风不与清零便,只使人间花木凋。 其三,陈仁德《中秋望月》诗云: 说到新冠尽是愁,清零声里过中秋。 月光不管红黄码,一样多情照九州。 敏感话题,文不能说,借诗言之。其一夸张,欲取尽“千竿竹”做核酸;其二双关,清零未成而花木凋矣;其三拟人,月光多情无黄绿码炎凉之别。微讽婉刺,巧避文网,妙。
5.典出新义 滕伟明《友人招饮未赴》云: 高楼抬目望,郭外柳婆娑。 招饮真痴绝,应差可奈何。 休陈左氏传,请赦右军鹅。 若许闲乘月,丁丁拄杖过。 张祜有联:“唯精左氏传,不养右军鹅。”滕诗仿之,妙出新义。左氏、右军双关今之左右,道出友人招饮未赴之缘由。昔日好友,水火两分,话不投机,饮之无味。故踌躇再三,柱杖闲乘月也。
6.针锋相对 听雪楼主人《吊戈氏》云: 风云激荡已难支,孤掌补天殊可悲。 大勇删除旧制度,初心重启新思维。 不师法老传金杖,终教冬宫下赤旗。 棺盖还需千载后,公推亘古一男儿。 “冬宫下赤旗”一事,众说纷绘。有传金杖者引古诗叹赤旗下“宁无一个是男儿”。此诗则称下赤旗者戈氏即“亘古一男儿”。可谓针锋相对,各唱各调。此亦可见,诗“吊戈氏”,意不在冬宫也。
7.余味不尽 蔡淑萍《谒陈独秀墓园》云: 国势衰颓欲独支,风云诡谲忆当时。 尚留塑像供凭吊,紧锁眉头何所思。 以塑像之特写境头引出一问作结,妙。既问墓中人,也问于己,当也是问天下人;既问其“当时”,也问风云百年,当也问及莫测未来。
8.细节为证 陈永正《与晋如语年少事》云: 忍饿犹思咬菜根,长宵破絮亦奇温。 晨兴阿母先看面,验凹痕指压天庭。 大饥荒年代的写实记录。饥饿引发浮肿病,“验凹痕”之细节可证。永生难忘者,非止当年饥寒难耐,更是父母之心——子女饥寒,百般无奈,惟祈上苍保祐无凹痕也。此等诗,最是过来人不忍读。
9.求仁得仁 王翼奇《与客谈柳亚子漫成一律》云: 来对昆明水一池,京华正是落花时。 大家原自能歌颂,中国于今见列斯。 有底牢骚竟肠断,无前兴会漫心仪。 故人光武情犹厚,未许分湖理钓丝。 ——四联八句,妙借毛公柳翁诗词成律。柳翁歌颂列斯不遗余力,求仁得仁,有何牢骚可发?此中二联之意,讽柳翁也。尾句化自“莫道昆明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最是意味深长。诗说柳翁,当也不免让人想及多少如柳翁般求仁得仁者。
10.天上人间 孟庆和《无题》云: 盛会瑶池远,人间敲鼓锣。 葫芦开盖少,麻雀颂词多。 四句诗,一句天上,一句人间,交替而说。归根结底,全在人间。麻雀指官员。雀者,爵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