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66|回复: 8

[其他] 论诗

[复制链接]

9

主题

92

回帖

315

积分

栏目嘉宾

古韵飘香栏目嘉宾

积分
315

栏目嘉宾

发表于 2022-11-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涯浪客 于 2022-11-3 09:39 编辑

   近来,多位朋友问我关于写诗填词的一些问题,我从来不敢正面的给予回答之,因我自认为在此领域,只是一个还不太合格的小学生而已,只有热衷和热爱。而我本人是学理工,因文学功底有限,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对朋友们的作品更不敢忘加评论,说白了,心里没底。今在朋友多次相逼之下,斗胆论一回诗了。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什么是好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答案。各花入各眼,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种观点是诗坛主流,从来不乏追捧者。实际上,文虽无第一,诗还是有好坏的之分的。个人认为,好诗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供诸君参考。
      
一,择题与意境。
   诗之好坏,一言以蔽之,在于有无厚味余味,有则佳,没有则必不佳。因意境而兴现象,以现象来拱托意境,是诗作以厚以醇的不二法门。简而言之,就是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达到含蓄朦胧、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意境、现象是文化基因,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后世的意境说与韵味说,皆肇端于兴象。溯本求源,知意象之妙用,慎择而巧用之者,则诗之大成可期。
        
二,诗文魅力。
    诗意表达,是普通人的一种向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诗是高屋建瓴的存在。诗的魅力,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同一首诗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是自洽而通的。我倾向于认为,如果一首诗只能有唯一的解释,这首诗即使不算失败,至少也谈不上出类拔萃。一首有魅力的诗,从字面上可以读出一种意思,字里行间则因为用典可以有多种解读。末世之诗,弃比兴而兴议论,览之虽时有佳篇警句,而回旋余地渐少,诗味亦稍逊古之醇厚。
    诗词的原材料是字与词,区别在于,遣词炼字更精准更传神,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情绪更细致更入微,诗的感染力可读性更强。诗的文字容量相对较小,想在有限的空间展示出足够的吸引力,文字的魅力不可或缺。干干巴巴,质胜于文,言尽则意尽,这样的诗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好诗。僻字生词,尽量不用,用则害意。魅力来自于内敛,如果一首诗,喜乐欢、愁怨恨之类字眼频见,未免味同嚼蜡。诗中用典,如菜中放盐,多则苦涩难咽,少则寡淡无味。用典的妙处在于,寥寥数字的背后,有一个故事在支撑着,因此文字的魅力成倍地增强。但堆砌典故,则无用。用典宁僻勿熟,熟典若用不出新意,不如不用。另外句式的变化,也能够提高文字的魅力。

三,情感。
      感于内心,发而成诗。诗词是载体工具,真情才是诗词风骨。词语的风采就是诗词的外衣,衣着邋遢,让人敬而远之。过于花哨,给人以浅薄。读诗就是读人,无论是咏人咏物咏事还是山水田园之诗,无不透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传达出诗人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追求寄托。情有真伪,情真者易于动人,情伪者令人生厌。小我之情虽浅,有足动人心者。诗要得体,首先是要合身份。情怀无论大小,一旦刻意,便觉造作。除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煽情效果外,对社会的各层面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写出来的东西有多少与现实相符,其次是要慎造境,造境,亦是诗中一法。诗允许夸张,事实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夸张,正是诗的魅力所在。但是,今人用反季景物造境的诗词,多数是笔力所拘,这样的诗,终究不入流。境假则情亦不真,作诗者不可不深思而熟虑。
  
,写作技巧
     诗贵曲,不尚直。语句直接,它不是诗。宛转含蓄的诗意表达也,更能够契合人的内心,形成读者心中的共鸣之。好的诗作,必须一气贯通,自圆其说。学诗者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一首诗当作百宝箱,什么都想一下子装进去。实际上过犹不及,与其拼凑填塞,不若删繁就简,一首诗只要表达清楚自己的一种情感,足矣。
    前人论诗,大多把立意放在第一位。但诗读得多了,就能够发现诗的主题除歌颂之外,基本上不外乎风景、感时、伤遇、叹老、嗟贫、出游、宴乐、亲情友情等等有限的一些方面,自古及今,概莫能外。从立意上,能看出诗人境界的高低,但也很难区分诗的好坏之。
    口语和书面语,自古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诗乃雅言,属于书面语。口语化的表达,失之于轻浅,以至于油滑,完全违背了诗的本质。书面语也不是越艰深冷僻越好,须有度。词采不是涂脂抹粉,脂粉抹多了,掉下来的必然是渣。词采需要纤秾适度,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那种,这个度很难把握,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对文字有深彻感悟的人才能够做到,妩而不媚,雅驯明丽,阅读的体验更好。
   书面语,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书面的形式存在、传播的语言。要掌握以至于熟练运用这套语言系统,不读书肯定不行的。所以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谈到诗词一定会谈到韵律,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之,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以上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之。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之好,运用之自然,可以使之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也,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矣。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之见解,供朋友们参考及斧正。


                                                               2019-10-20于浙江金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6

主题

1万

回帖

2万

积分

轮值首席

古韵飘香轮值首席

积分
27920

轮值首席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2-11-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问候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首席

古韵飘香首席

积分
62425

敬业首席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2-11-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道理很大。不受古人沾溉,写出来的诗,就不象那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首席

古韵飘香首席

积分
132276

敬业首席论坛顾问

发表于 2022-1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浪客老师好,盈盈迟来拜读学习精彩诗论,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赏学受益,需慢慢学习消化,先珍藏~!: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首席

古韵飘香首席

积分
132276

敬业首席论坛顾问

发表于 2022-11-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帖子文体分类,您若还有此类的诗论作品,可继续发在此帖,那就可作“文集”分类,否则还不能称之为“文集”,目前版块没有相应的文体分类,那就只能按“其他”分类了呀,咱们版面尽量达到规范,还请浪客老师多多理解与支持~!: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4226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嘉宾

积分
12447

论坛嘉宾

发表于 2022-11-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条理清晰,寓理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92

回帖

315

积分

栏目嘉宾

古韵飘香栏目嘉宾

积分
315

栏目嘉宾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老师的点评,是旧作。也是个人对诗文的一点心得而已,希望对新人有所帮助。对各老师而言,就是班门弄斧而矣,让各位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首席

古韵飘香首席

积分
132276

敬业首席论坛顾问

发表于 2022-11-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浪客 发表于 2022-11-4 15:09
谢谢各位老师的点评,是旧作。也是个人对诗文的一点心得而已,希望对新人有所帮助。对各老师而言,就是班门 ...

浪客老师莫过谦哈,真的是一篇很好的诗论,祝好浪客老师~!: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1782

回帖

5885

积分

栏目嘉宾

古韵飘香栏目嘉宾

积分
5885

栏目之星栏目嘉宾

发表于 2022-11-5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好文,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诗词论坛【官方网站】 ( 京ICP备2021037395号-2 )

GMT+8, 2024-9-30 17:32 , Processed in 0.0631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