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欧德绪 于 2022-10-21 21:09 编辑
清浅上口、不赖文字而能代代口耳相传者,最是绝妙好诗。德绪尝打油云:但得蒙童播口耳,无须汗竹入春秋。从来绝妙诗何觅,巷尾街头唱不休。
然此说必不能服人。一部《千家诗》录此类好诗多多,遭非议也多多。有将清浅之诗,讥之为“《千家诗》声口”。如曹子建之“煮豆燃豆箕”,有评者谓,诗虽好,然终究是仓促而成,非子建所制最好者。李太白之“床前明月光”,孟浩然之“春眠不觉晓”之类皆同此,好则好矣,然非诗人笔下最佳者。
虽然,余犹有辩。清浅上口者有二妙处,非他人所谓最好者能及。其一,凡清浅上口而家喻户晓、代代相传者,代表汉语好声音。虽历千载,其好声音一如既往,或无幽深之意,然其声音之妙,悦耳动心,一读而成诵,永不能忘也。学者江弱水云:“好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好诗人能发出好声音,而最好的诗人发出了最好的声音。”(《诗的八堂课》)清浅上口者,最好声音也。其二,清浅上口者多为“灯前儿女诗”,如龚自珍所言,“慈母帐外灯前”口授之诗,“每一吟此,宛然幼小依膝下时”。(《题吴骏公梅村集》)换言之,此类幼年所诵好声音乃与严慈之爱、幼年时光,一同刻于骨铭于心。此等诗所附着之情事,或与诗意无关,但皆记忆中之所珍,亦为他诗所难有也。合此二妙,余犹持己说也。
又,诗之清浅与境界高下并不对立。陈伟先生《无邪堂诗话》将诗分作通顺、精练、浑化三阶,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浑化者。其评曰:“通顺、精炼,如托盆举瓮,人力可求焉;及于浑化,犹举鼎挟山,尤关天分神力,非强求所能必至也。”
清浅而臻化境,有此一例在,讥以“《千家诗》声口”,可乎?“莫从文体问高卑,生就灯前儿女诗。一种春声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此龚自珍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