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杨慎和他的诗词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或者听过杨洪基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的人,都知道《临江仙》词,其实这首开篇词,并非出自小说家罗贯中之手,而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作品。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典型的官二代,父亲杨廷和不仅是四朝元老,更是两朝首辅。杨慎十二岁时作《古战场文》,令人称奇。入京后曾以一首《黄叶》诗誉满京华,并受到当时大学士李东阳的高度赞许并收之麾下。1511年,23岁的杨慎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杨慎登上大明政治舞台较早,又是首辅之子,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年青有才,前途远大。但是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的命运多舛而变得十分凄惨。 1521年,也就是他考中状元十年后,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驾崩,武宗无子,由从弟朱厚聪即位,朱厚聪就是后来28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新帝登基不久,要求给自己死去的生父追封皇帝谥号,史称“大礼仪”之争,但作为首辅的杨廷和与一帮朝臣认为有违祖制,不合礼仪,坚决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杨廷和被迫辞官回乡。 嘉庆是一位十分固执的皇帝,不顾朝廷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自作主张地给其父追加了皇帝的谥号,后来在钟祥为其父修建帝陵――明显陵。 这时在朝为官的杨慎接过父亲手中的“护礼”大旗,和进士王元化一起召集了200多名朝官到左顺门(即故宫协和门)齐声大哭,对嘉靖帝僭越和一意孤行表达强烈抗议,嘉靖震怒,下令廷仗闹事官员,当场打死16人。10天后,杨慎又拖着病体联合六位朝臣在朝堂痛哭,表达更强烈抗议,嘉靖随之也给予猛烈还击,再次廷仗,并将哭廷大臣统统流放边疆。 杨慎被流放到与缅甸接壤的云南永昌卫(即今天的保山市),当时的滇缅边境,是一片蛮荒之地,离京城5000余里,被流放之人,十有九不归。在流放途中,不时有当年被其父裁员下岗的锦衣卫怀恨在心,途中设伏,多次暗算杨慎,欲报其父之仇。 1524年,杨慎在被押送云南途中,经江陵渡长江,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淡笑风生,杨见状,感慨无限,于是请军土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 杨慎一路风餐露宿,车马劳顿,十分辛苦。到达流放地后,又水土不服,生活困难。但他不丧其志,而是专心治学,并培养了云南第 一个进士, 嘉靖在位42年,曾经六次大赦天下,却唯独不赦杨慎,嘉靖28年不上朝,少理朝政,却经常派人打探杨慎的生活情况,当听说杨已“老病”时,非常开心。嘉靖28年,流放边疆24年的杨升庵已步入花甲之年,按《大明律》规定,年满60岁的服刑人员可以赎身返家,但是没有谁敢受理杨的诉求。 年近七十岁时,在云南地方官的默许下,杨回到离故乡较近的沪州友人处小住,被巡抚发现,又将其押回云南。嘉靖38年,72岁的杨慎在被流放35年后,始终没有回到故乡,在悲愤和无奈中默默地死去。 临江仙 明 杨慎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是一首咏史词,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篇词,清代被毛宗岗父子评刻罗贯中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其放在卷首,作为该书的开篇词。罗氏生于1330年,卒于1440年,罗死后88年杨慎才出生,是不可能把一百多年后的作品提前纳入书中的。 纵观全词,这首词借叙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全词慷慨悲壮,气势弘大,意味无穷,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寻永恒;在淡泊宁静中让自己得到解脱;在得与失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首句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使词起势恢弘,意境阔大。这是受前人的影响,更是与他的身世境遇密不可分。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出的感叹,着笔豪迈、悲壮,既暗含对名利的轻视、淡泊,又有一种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感,更有一种道家世事无常的人生哲理。古今多少事,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流逝,时序轮回,只有夕阳一次又一次红在天上,只有满目的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在时、空、人、事之间,让人们去感悟、去解读。这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感叹如同一辙。 这首词不同于其它词的高明之处,没有按照词的常规写法,先写景、后发思古之幽情,或者抒发自已的感慨。而是见景发议,直抒个人感想,然后回过头来写事,再发议论,抒发感想,再次强化主题。这种写法,在词中不多见,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 我们再来赏析杨慎的另一首七律:《柳》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柳诗几乎是最多的咏物诗,在众多的咏柳诗中,杨慎的这首诗被奉为精典之作,他不仅是柳诗的代表作品,更是古典诗歌中咏柳的精品。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它:“风流蕴籍,字字天成,如初发芙蓉,鲜华莫比。”(《诗薮》)清沈德潜说它:“于李何诸子之外,拔戟自成一队,随题赋形,一空依傍”(《说诗语》),可见历代文人对这首诗评价是很高的。
这首诗为什么被大家看好,它有些什么特点呢?
笫一、这首诗采用全对仗的写法。 在杜甫的《登高》之后,七律用全对仗写法的诗少如凤毛麟角,并不多见,因之,大家读后,仍觉新颖。 笫二、叠句和重字的应用,使诗增色。 作者在诗中巧妙的使某几个音节反复再现,加强了语境,使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 垂杨垂柳、飞絮飞花、江上河上、桥边路边。 第三、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是此诗广为流传,成为精典之作的根本原因。 初读此诗,很容易把它当成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其实,这首诗包含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诗人句句写柳,实则处处写己。写柳仅是陪衬,而是托物言已,托物言情。 首联:“绾芳年”、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心事,逝者如斯、青春不再、岁月不饶人,自伤迟暮,老大无成而苦恼。“媚远天”、远天既是指自然界的天,更是暗指远在千里外的天子,自已遭贬谪,可是对皇上依旧忠诚,不改初心。 颔联:既是实写,也是对过去优游生活的回顾。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代习俗,这时人们要祭扫祖先,禁烟火,吃冷食。后来又增加了踏青、荡秋千、斗鸡等娱乐活动。这是诗人的回忆,而作者在诗中避而不谈别的活动,而恰恰说斗鸡,这是别有用意的,而是射影官场的争斗。 颈联:“别离”句承一、三句,写柳枝,“抛掷”句承二、四句,写柳絮。离别时,送行者折柳相赠,取挽留之意,祝平安之愿。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对句写柳絮,指柳絮在狂舞之后,抛掷在桥边或路边,无人过问,无人怜惜。这一联,既写柳枝的缠绵,又写柳絮的失落,而柳枝被折,是别离的根本,正如人们背井离乡,絮之飘泊无依,亦如人之失去依靠。 尾联:是此诗的落脚点,浓墨重彩地直抒诗人的相思之情,本来夫妻是才子佳人,珠联璧合。而今却天各一方,劳燕分飞,相思之情,望穿秋水,摧人断肠。 全诗从章法上看,承上启下,勾绾紧密。同时,语语关连,写柳即是写巳,物我之间,虚实相间,委婉、曲折地道出作者谪居边塞,思乡而不得归的抑郁心情。 全诗带有较重的伤感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