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姜夔《越九歌》第一首 姜清水 姜夔的《越九歌》是姜夔依据古越地民间流传的庙祠迎神之古曲整理并填以辞。《越九歌》共十首,全部都注有曲谱在旁。《九歌》为《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其中《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东汉时著名文学家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尽透悲壮、爱国之旨。姜夔歌曲以《越九歌》为名,以辞代“词”,有其深刻含意的。 姜夔的《越九歌》十辞十曲,冠屈原《九歌》之名,均以屈原爱国为影子,寄托姜夔赤诚之心,整条爱国主线贯穿其中,悲切之意较之屈原及姜夔同时代之人,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首原文: 右帝舜(楚调) “央央帝旗,羣冕相舆,聿来我妫,我芸绿滋,维湘与楚,谓狩在陼,云横九嶷,帝若来下。 我怀厥初,孰耕孰渔,勿忘惠康,畴匪帝余。 博硕于爼,维错于豆,瑶洒玉离,侑此桂酒。” 译文大意:央央大国,帝旗招展,四邻诸国来朝于我车轿旁。追述我炎黄子孙,自耕自养,狩猎于湘山与楚水间,威壮九嶷。我怀念那个初始,耕渔为生。不能忘记惠康之亊,田产移姓而皇帝有多有余。地大物博成了砧板上的小菜,维有不同的是装错了盘子,琼瑶美酒洒落,翠玉破碎分离,人家手持你的肉吃而赏饮桂花酒。 注释: 聿:作述、作笔意。是可理解为有文字记史以来。 妫:是古老姓氏。这里可理解为华夏或炎黄。 芸:古代通耘。指耕作。 陼:古代通渚。从水,者声。本义:古水名。如渚水。 厥:可作其“其”意解。如:他的,她的。如苏洵《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 句。 畴匪:畴:“田””与“寿”结合起来表示“长期归属农家耕作的田地”。 畴字的本义:终生口粮田。匪:有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如匪徒。匪首。叛匪。 还有一义作不,不是解。匪夷所思。获益匪浅。 这 “畴匪”意明,指田产移姓。在说金侵宋后,大遍疆土移姓于金。 爼:是俎的古字。意为切茶的砧板或装祭品礼器。 豆:古代盛肉或装祭品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如俎豆。 侑:古时通宥字。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肉食”。“宀”表示房屋、固定地点。“宀”与“有”联合起来表示“在固定地点吃喝”。本义:有软禁意。 解读: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本,成书刋刻于嘉泰壬戌年(1202年),由姜夔好友,南宋时名臣钱良臣之子钱希武岀版。 姜夔把《越九歌》与《铙歌十四首》同时放在第一卷中,由此可见姜夔对《越九歌》的重视程度与良苦用心。 此首辞为姜夔的《越九歌》十辞十曲中第一首,小标题为右帝舜,姜夔自注“楚调”。 姜夔此首辞前段部份,是说中华古代尧舜辉煌历史,以渔耕、猎狩为本,自种自收于湘绿山中,撒网于楚渚洲上,那种原始神韵存在千余年,让词人留恋。中段则描述汉惠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惠带一“康”字。故用此“康” 而忆靖康之耻,大好江山改名移姓。汉人中原被异族侵入。最后一段则就完全融入南宋时期的悲苦情形。“博硕于爼,维错于豆,瑶洒玉离,侑此桂酒。”地大物搏成一盘祭品,盛于他人盘中。多么好的瑶池琼浆给弄洒了,美玉一块也破碎离体,人家正手持你的肉吃而赏饮桂花酒呢! 姜夔此辞给了我们诸多警示,其中两点值得深思。 一:地大物博不值得自豪。地大物博是优势,但欲不珍惜,那是会成为贡品送给人家的。姜夔此辞中就说:中原淮水以北千里江山,作为贡品,供手相送于异族。 二:历史悠久不值得骄傲。历史悠久是国家强盛与传承的结晶和成果。但欲不自强,历史也是会改写的。 姜夔此辞,笔触气势宏大,历史篇幅悠远。思路清新奇绝,伤感深沉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