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拗 救
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 拗而能救,就不为“病”。所谓“拗救”,就是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拗救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1.本句自救,例如在一个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该仄而用平;
2.对句相救,例如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三字该仄而用平。
(一)诗人对于第一种拗,固然可以不救;但是许多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方面,更觉得铿锵有力。例如:
1.本句自救
(1)七言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2)七言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仄而仄。
林下水声喧语笑。(王维•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邻里亦知偏爱竹。(苏轼•傅尧俞济源草堂)
2.对句相救
(1)七言第一字相救(顶节上字相救)。
(a)平拗仄救
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鲍溶•夏日怀杜悰驸马)
唯对松篁听刻漏,更无尘土翳虚空。(韩偓•雨后月中玉堂闲坐)
(b)仄拗平救
甕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白居易•蔷薇正开春酒初熟)
乍牵玉勒辞金栈,催整花钿出绣闺。(张祜•爱妾换马)
(2)五言第一字相救及七言第三字相救(头节上字相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井转辘轳千树晓,门开阊阖万山秋。(许浑•秋日侯扇)
(注意:此类仅有仄拗平救,因平拗仄救即犯孤平。)
3.本句自救而对句又相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将谓独愁犹对雨,不知多兴已寻山。(白居易•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
(此种拗救,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字字相对,极与谐和,故诗人最喜欢用它,例子不胜枚举。)
(二)诗人对于第二种拗,是尽可能“救”的。上节所举乙种拗诸例,拗而不救,是比较少见的。较长见的例子仍是拗而后救,并且用的是对句相救。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谁家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
(三)诗人对于第三种拗,是必须补救的;否则就像上节里所说,犯了孤平。补救的方法是本句自救。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式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必须用平以为补救(这样,除了韵脚之外还有两个平声字,就不至于犯孤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句子里,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五字必须用平加以补救。七言第一字用平声是不中用的,应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不补救同样犯孤平。
第三种拗救往往与第二种拗救同时并用。这样,对句腹节上字实在兼任两种职务;它既挽救了本句的孤平,同时又挽救了出句的该平而用仄的地方。例如: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杜甫•促织)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高适•送魏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高适•重阳)
宋代诗人仍旧恪守唐人的格律,绝对不犯孤平。下面是从宋诗里摘出的孤平拗救的例子:
上节说过,孤平是诗家之大忌;我们曾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到了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即使我们有所遗漏,但是,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已经足以证明它是诗人们极力避忌的一种形式。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疏忽,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高、李是盛唐初期的人,当时诗律未细,也是一因。)总之,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适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