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22-3-13 15:25 编辑
入声的演化 入声韵尾的脱落,传统说法是蒙古人学汉语造成的,这实在是冤哉枉也。入声韵尾的脱落是渐变的,不是元朝突然产生的。 入声字韵尾的脱落,最迟从唐末就开始了。先抄段历史。 公元932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派遣他的女婿石敬瑭出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虽然富贵后的石敬瑭自称春秋卫国石大夫和汉丞相石奋是他的先祖,但却改变不了自己世代沙陀族的血统,他的父亲是李克用的部将,名叫臬捩鸡。石敬瑭射术精良,李嗣源器重他的才干,将自己的亲军“左射军”交其统领,后来又将他招为女婿。 公元936年,石敬瑭上书请求调任到内地军镇,借以试探朝廷的态度,李从珂考虑再三,在意识到有可能招致变乱的情况下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诏书下到晋阳,石敬瑭召集下属商议对策,大将刘知远说:明公统军多年,众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部队,一定可能成就霸业,怎么可以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石敬瑭最终下定了起兵的决心,上书以李从珂不是先帝亲子为由要求他传位于许王,公开与后唐朝廷决裂,绰号“张生铁”的后唐大将张敬达不久奉命率军三万兵临晋阳城下。 然而,以当时的实力,石敬瑭还不足以抗衡李从珂,谋臣桑维翰因此提出了借助于契丹力量的建议。 契丹是古代鲜卑族的一支,朱温称帝的那一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首领,九年后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据有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幅员辽阔的广大地区,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侵。阿保机曾经率兵骚扰云州,晋王李克用北上与之会盟,结为兄弟,相约共讨朱温,因为双方会盟有怀想仁人之意,所以,会盟之地得名“怀仁”,至今沿用。但背信弃义的阿保机后来却投靠了朱温,李克用去世前因此留下一支箭嘱托李存勖北击契丹,四年后,李存勖率领以步兵为主力的十万晋军,在幽州大破号称三十万的契丹骑兵,完成了李克用的遗愿。此后,双方又发生多次战争,觊觎中原的契丹成为后唐王朝的主要威胁之一,也正因为于此,负有北部边防重任的石敬瑭才得以积蓄起了使他产生反叛之心的军事实力。
面对大兵压境,石敬瑭让桑维翰草表向契丹称臣,以父子相称,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北方诸州做为酬谢。对此,石敬瑭最为信任的大将刘知远提出了劝阻,并且指出,此举将会使契丹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而令人追悔莫及。然而,利令智昏的石敬瑭早已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置之不顾,他的眼里此时只有他个人的一已私利。
就在攻守双方激战两个多月相持不下的时候,耶律德光率领旌旗连绵五十余里的五万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三千里,直抵晋阳城北虎北口,当日即与后唐军队沿汾河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兵近万人,后唐骑兵败归晋阳城南的晋安寨,率军出城助战的刘知远也俘获后唐降卒千余人,因为惧怕他们反复而全部诛杀。
当天晚上,石敬瑭出晋阳北门会见耶律德光,两人握手言欢,相见恨晚。不久,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扶立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儿皇帝,石敬瑭穿着耶律德光脱下的契丹皇袍在晋阳城东南的柳林营地筑坛举行了即位仪式,国号大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还答应每年贡帛三十万匹。
坚守晋安寨数月的五万后唐士卒在部将杨光远斩杀了主帅张敬达之后投降,石敬瑭率兵南下,李从珂举火自焚,后唐灭亡,后晋王朝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
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即位五年后,被南侵的契丹军队掳往黄龙府,受尽凌辱与苦难,最后竟不知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称为“出帝”。 从契丹(辽朝)到金国1127年灭北宋,云燕十六州及以北广大地区300年来处于汉夷混居,相互影响,少数民族学汉语,必然混有自己的方音,汉人生活在少数民族圈中,语言也必然受影响。影响最大的便是入声的韵尾脱落。北宋灭亡,到1276年元朝灭南宋,这150年整个北方也落在少数民族统治中,于是整个北方的汉语都受到了影响。元朝灭金到灭南宋,时间很短,是不可能一下就使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的,这是北方340年的潜移默化的结果。只是元朝把北方的语言实际编成了《中原音韵》,于是便被冤枉为蒙古人学汉语丢了入声的韵尾,而把入声派入三声了。 第二说是《中原音韵》只为元曲服务。这种说法也不符合事实。北方的语言必然也会影响云燕以外的地方。万树在《词律》中指出,元曲不是突然之间就出现入声派入三声的。词曲同源,词中入声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入声派入三声。因此元曲的入声派入三声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过万树的话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1368年明朝建立,虽想恢复原有的四声,但对已有近百年入声派入三声的全国,特别是有430年入声派入三声历史的北方,收效甚微。任何事物当它形成一种趋势时,它就像洪水爆发,火山喷发,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即使是南方的入声也是分崩离析的,有的入声字韵尾被同化,有的韵尾失落了,只是保留了“短重促”的外表,比如江西省,虽然入声字都保留了,但不同方言区入声各不一样,读出来谁也听不懂谁的,我一家由抚州的宜黄、临川,赣州的赣州市和寻乌人组成,说方言对方都半懂不懂,只能以普通话来交流。据说像梅县等一些地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代入声,那是骗人的,经过数千年语言本身的演化,以及迁移民众的影响,任何语言都要发生变化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存在的。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古汉语倒是越南比客家人纯多了,因为越南在秦朝时已汇聚百越人,而客家人在晋朝才开始南迁。 到了清朝虽然确立了平水韵的地位,但已经成为可看不可读的脱离实际的书面语言了。所以到了民国,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便把入声冲到太平洋去了,官话到普通话便水到渠成。诗词的写作是跟随时代前进的,若脱离了时代,它就死得快。这并不是什么反对平水韵,割裂文化的的事,反而正是一种传承,一种发扬。大家要做的不是反对新韵,而是如何适应,如何定出一些新的规定,使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青春。 附 关于中古入声何时派入三声、何时完成。张玉来认为《中原音韵》的入声已失去塞音韵尾,但独成调类;元、明初北方官话口语中还有入声,但个别方言已经消失;而到明清时期,北方官话口语中入声已消失,分派至三声了。杨剑桥分析了罗常培、陆志韦等人的相关研究材料和结论提出,唐五代的入声虽仍有-p-t -k 韵尾,但已开始失落,到宋代-t -k 都变成了-?,剩下-p 还未变。在1190 年骨勒茂才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入声尚自成一类,但塞音韵尾已全失落,或只剩下-?。在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1606)时,古北京话中的入声已经完全消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俐李《20 世纪汉语声调演变研究综述》) |